12月13日上午9点,随着上海这头血细胞分离机的启动,一场北京与上海之间的生命接力就此开始,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赵普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生命种子”将为一名身患白血病的90后男孩送去重生的希望。据悉,80后赵普为上海市第418例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也是一妇婴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赵普告诉记者💂,他2011年在一次党员活动中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7年夏天👟𓀕,赵普突然收到红十字会的消息🤵🏽♀️👇🏿,告知他与北京的一位白血病患者高分辨率配型成功。近百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十分不易。身为医务工作者,赵普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没有什么犹豫🔽,但家里人还是顾虑重重🫴🏻:“帮助别人天经地义,可是也不要因为帮助别人🙇🏽,把自己身体搞坏了🚣♀️。”
聪明的赵普想了个办法,请自己血液科的同学专门为家里人科普,花了一两天时间就“统一了思想”🗣。“我们一家平时都挺‘宅’的,决定捐献以后我还陪着赵普一起去散步🧑🏽🚀、减肥,想让身体更强壮一些。”站在病床边上陪着丈夫的妻子蒋莉如是说𓀔。
出人意料的是,得到了父母、丈母娘和自己妻子的支持以后♡,北京的患者那头却没有动静了。一段时间没消息🏊🏻,一家人还在猜测🫴,是不是患者病情有了不好的变化⌛️,反而担心遗憾起来🤾♂️。
转折出现在今年10月底🧜🏽♂️,赵普接到了捐献前体检的消息。此时⏱,已经“铺垫”过情绪的一家人再没有反对意见。“只知道对方北京的一名白血病患者🫂,90后的男孩子。”这段京沪间的缘份继续联结起来,这个80后医生将用充满爱心的生命种子⇒,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带去希望。
12月9日,赵普住进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对自己9岁的儿子,他这样解释,爸爸要住院一段时间👊🏻,把细胞捐献给一个病人🫔,可以救他🙆🏼♀️🥐。懵懂的孩子兴奋地鼓励爸爸:“那你去吧🔋!快去吧!”
住进医院后🦶,捐献者需要每天注射药物动员剂🤟🏽。药物动员之后🫳🏻,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注射药物动员剂让赵普全身骨头充满了酸胀感💓,家里人不免有些心疼💀。
作为新生儿科的医生👩🏻✈️,赵普的工作时间都在跟早产儿打交道。赵普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看病是救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样是挽救生命,这和我们平时救治早产儿没什么两样。”

记者了解到,这是上海市第4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一例捐献者——一妇婴妇科主治医师谭玮麟,于2014年10月16日向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骨髓。
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书记杨新潮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挽救生命、造福社会的人道主义行为,这与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始终秉承的“善良”的医院文化和理念是内在统一的🧑💻。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每年都有很多青年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加入中华骨髓库,赵普是其中一个优秀的榜样🧑💼🪇,医院会为志愿公益服务的医护人员提供最大的支持👉🏿,来弘扬正能量👩🏼✈️。

